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
查看: 2035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人文视野] 中国式家庭是如何“毁掉”子女的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23-3-22 09:42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楼主
    发表于 2019-3-14 09:28:03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    【写在前面】
    “不健康的家庭体系,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,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。”
    一、
    中国某城市的有一户姓苏的家庭,夫妻俩有三个孩子,老大和老二都是男孩,小女儿并没有因为自己最小受到宠爱,反而鲜少感受到父母的爱。
    从一张家庭合照中,也能看出小女儿在家里的地位。
    尤其是母亲,极端重男轻女。一家子吃饭,只给两个儿子夹菜。
    三个孩子中,大哥很会念书,一心想考去美国。
    清华大学毕业后,参加了美国学校的申请,两年的时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地考学,最后终于考上了斯坦福大学。
    因为是半额奖学金,母亲为了负担他的生活开销,把女儿的房间卖了,凑够了老大的出国零花。
    老二不学无术,上大学是托关系进的,工作也是托关系才找到的。
    每天总是变着法子地管家里要钱。即使已经结婚很多年了,母亲还是三不五时地接济他点。
    二哥对小妹态度很差,经常支使她干活,父母也偏心地把所有家务活都交给女儿做。
    老二上班前想要和朋友出去旅行一番,母亲二话不说给他拿了2000元钱。
    另一边,小女儿为了参加高考,想要参与补习班,母亲却连1000元都不舍得拿出来。
    小女儿聪明好学,本有考上清华的希望,却被自己最亲的人——母亲给毁了。
    为了省下学费的钱,母亲逼着女儿去读免费的师范大学。女孩子,学习那么好有什么用,以后当个教师、离家近,挺好的。
    女儿泪眼婆娑地解释这是自己的梦想,希望母亲能帮助她。结果被狠心的母亲告知:要么去读师范学院,要么直接上班挣钱。
   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父亲,却像是个冷漠的路人,躲躲闪闪,不愿替女儿出头。
    “施暴者+冷漠的观察者”是中国许多夫常见的构成,他们美其名曰“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”,实则却是用软刀子和硬刀子交替毁掉子女。
    最终屈服的苏家小妹选择去师范大学读书,只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,二哥结婚,母亲为了彩礼和婚房,再一次地卖掉了一间房。
    苏家小妹跑去质问母亲,为什么两个哥哥去读书、结婚家里都可以提供帮助,自己考学却成为了奢望呢?

    母亲再一次给出了答案——你是女孩,怎么能跟两个哥哥比呢?
    一句“你是个女孩”不知道扎了多少同为女性的心。
    这个让人气愤痛心的故事来自于近日热播的电视剧《都挺好》的剧情,虽然是电视剧剧情,却又分外真实。
    作为“正午出品、必属精品”的系列之一,《都挺好》刚开播便收获了8.5的高分。
    倪大红、姚晨、郭京飞等人的表演也收获了好评,尤其是郭京飞(二哥)、倪大红(苏爸爸)、陈瑾(苏妈妈)的戏更是看得人想冲进屏幕里手撕了他们。
    二、
    《都挺好》之所以能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,是因为在国内、“重男轻女”“原生家庭”“养儿防老”等问题一直能够戳中国人的痛点。
    一个夸张的数据显示,2000年,江西省男女婴死亡率严重失调,男婴死亡率为31.36,女婴死亡率则高达78.5。
    随着时代的进步,“重男轻女”的状况有些微好转,但放眼全国,“重男轻女”的状况在某些地区仍根深蒂固。
   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,全国各省市的新生儿性别比如下图所示。
    颜色越红,代表着出生男女性比差距越大,即存在“重男轻女”的情况更严重。
    而在《全球性别差距报告》中,中国在出生性别比例方面仍然保持全球倒数第一。
    另外,在高等学府中的女性人数已经超过男性,平均每100名男同学对应着119名女同学,1.19的性别比例排名全球第一。
    然而,相同或类似的工作,中国女性的报酬仅有男性的64%
    数据作为理性的支撑,网友的感受则可以提供感性的参考。
    在网络上、生活里我们听过了太多的“重男轻女”的例子。父母虐待女儿,偏爱儿子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    因为生不出儿子,夫妻俩离婚的;第一胎是女儿,她便要兼顾起“扶弟魔”的重任,牺牲自己的未来,照顾弟弟;女儿是外人,长大了也不能指望“外人”养老……
    甚至在观看《都挺好》的时候,一些女性网友悲哀地发现,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观念差异是根深蒂固的。
    “重男轻女”代代传承,导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,许多人性格存在缺陷。
    最开始人们广泛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,是在《欢乐颂》樊胜美身上。
    甩不掉吸血鬼一样的哥哥、父母,让樊胜美成为了曲筱绡口中的“捞女”。
    她想改变,又无力改变,只能依靠男人的财力来帮助自己,但却忘了没有谁能真正代替自己“负重前行”。
    更可怕的是亲情的纽带一直缠绕着樊胜美,使她慢慢习惯了不对等的付出和回报,缺爱的她渴望爱又不敢爱,越来越自卑。
    著名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曾说过,“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,也就懂得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;学会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,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。”
    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难。
    在《都挺好》里,由姚晨饰演的苏家小妹苏明玉,在母亲一次次地不公平对待中先是忍耐,发现哭闹没用只能暂且屈服。
    再是逃避,上了大学以后不愿意回家。
    最后因为母亲把自己的房间卖了,她已无家可回,看到母亲如此心甘情愿地付出给两个儿子,却不愿供她考清华的样子,苏明玉终于彻底爆发,选择离开了这个家。

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23-3-22 09:42
  • 签到天数: 5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2]偶尔看看I

    推荐
    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3-14 09:28:28 | 只看该作者
    离开家之后,她终于可以自由生长。最后事业有成,成为了某金融公司的经理,也收获了一枚鲜肉男友。
    脱离原生家庭,无异于撕掉一层皮的痛苦。
    三、
    “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,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。”
    之前毛晓彤的父亲,曾在电视节目上控诉女儿不管自己,张口要5000万养老钱。尽管他在毛晓彤2岁不到的时候,就抛弃了母女俩人,从未尽过父亲的职责,后来又染上了毒瘾。
    但在他的世界观里,我生了你,就是为了将来你养我。
    如果毛晓彤不给他钱,“咱们一块下地狱吧!”
    据说,最后毛晓彤还是还是屈服了,付给了父亲一笔钱,数目不详。父亲也没再出来闹,只是不知道等这笔钱花完的时候,闹剧会不会再次上演。
   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在中国的法律层面上无法斩断;在道德伦理层面上更是纠缠不清。
    当一对夫妻选择生了孩子,三个人的羁绊便由此开始了。

    生孩子为了什么?爱的本能?社会的压力?又或是养儿防老?
    其实很多人并不适合当父母。《都挺好》里苏明玉的父母,生了女儿,却没有善待她。
    认为只要给她口饭吃,没有饿死她,苏明玉就该感恩戴德。
    苏明玉的妈妈说,我没有指望你来养我。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收不到回报,所以不愿意对女儿付出。
    可讽刺的是,在她过世后,一直偏爱的二哥只知道哭,还是苏明玉为她出的钱,办的葬礼。
    苏家的父亲穿着破旧的衣服,还是几年后才回到家的苏明玉带着父亲去逛商场,从里到外置办一新。
    本想指望着儿子为他们养老,最后却是“没用的女儿”扛起了大梁。
    养儿防老成为了一句空话,反倒是天天防着儿子偷自己的钱。
    《都挺好》用一种无奈、黑色幽默的视角,给我们展示了父母与子女的牵绊,孩子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的悲哀。
    对子女来说,与其孝顺,不如深爱。
    孝顺是一种社会压力下的反馈,但爱却是一个长期发酵的过程。
    “养儿防老”本不该如此功利,而是顺理成章。
    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平等对待子女,不论性别,将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,为他们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尊重他们的想法,带领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。
    那么我相信,在父母老去之时,子女也会用同样的温柔去回报父母。

  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还没有登录,请在网站上方登录框内登录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